在農村,遇到這5種人(人情飯、杠精戶、雙面人、暴發戶、長舌王)要遠離!
一、長舌八卦王
在咱農村,總有那么一類人,堪稱 “村頭情報站” 的常駐記者,一天到晚熱衷于收集和傳播各種小道消息。不管是張家的母豬難產,還是李四家兒子相親的細節,都能成為他們口中的熱門話題。他們的口頭禪永遠是那句:“我跟你說個事,但你可千萬別外傳。” 可實際上,不出一天,整個村子都能知道這事兒。
就拿我鄰居家的事兒來說吧。
前陣子,鄰居家的兒子帶了個女朋友回家,這本是件挺開心的事兒。可村里的 “八卦王” 張嬸知道后,就開始到處打聽人家姑娘的情況。從人家的工作單位,到家庭背景,甚至連姑娘平時愛穿什么衣服都要問個一清二楚。然后,張嬸就開始在村里四處宣揚,說人家姑娘看著太時髦,不像能安心在農村過日子的人。這話傳到鄰居耳朵里,可把鄰居氣壞了。本來好好的一樁喜事,就因為張嬸的這番八卦,弄得鄰居家心里很不痛快。
和這類人打交道,真的是要處處小心。
你要是不小心透露了一點自己的私事,保不準第二天全村人都知道了。他們不會在意自己的言論會給別人帶來什么樣的影響,只在乎自己有沒有新鮮的談資。所以,咱最好還是和他們保持距離,別給他們提供八卦的素材。要是實在躲不開,就修煉一套 “嗯嗯啊啊” 的話術,用 “哦”“是嗎”“挺好的” 這類沒什么實際意義的詞回應他們,讓他們覺得從你這兒挖不到什么猛料,自然就不會再來找你了。要是他們開始八卦,你也可以趕緊借口 “我家雞還沒喂”,腳底抹油,溜之大吉。
二、勢利眼暴發戶——見人下菜碟的 "變色龍"
在農村,還有這么一類人,一旦有了點錢,整個人就飄得不知道自己是誰了,活脫脫的勢利眼暴發戶。他們就像 “變色龍” 一樣,見人下菜碟,對待不同的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。
你要是開著輛轎車回村,那他們老遠就會笑臉相迎,熱情得不得了,一口一個 “大老板回來啦”,那殷勤勁兒就好像你們是多年的至交好友。可要是你騎著輛三輪車,就算從他們面前經過,他們也可能只是鼻孔朝天,隨便敷衍你一下,仿佛你根本不值得他們正眼相看。在他們的心里,“窮在鬧市無人問,富在深山有遠親” 就是他們的人生信條,利益至上,永遠都在算計著誰能給他們帶來好處。
就拿村里的趙叔來說吧,前幾年因為拆遷分了不少錢,一下子就成了村里的 “暴發戶”。從那以后,他整個人都變了。有一次村里辦宴席,村支書也來了。趙叔一看到村支書,立馬就像換了個人似的,滿臉堆笑地迎上去,又是遞煙又是倒酒,那熱情程度簡直讓人受不了。可就在同一桌,我旁邊的李大爺只是個普普通通的農民,趙叔從始至終都沒正眼瞧過人家一眼,就好像李大爺是空氣一樣。李大爺小聲地跟我說:“自從趙叔有錢了,就變得越來越不像話了,眼里只有那些有權有勢的人。”
還有一次,村里的劉大哥買了輛新車,開回村的時候,趙叔第一個跑過去,圍著車轉了好幾圈,嘴里不停地夸贊:“哎呀,劉老弟,你可真是有出息啊,這新車真漂亮!以后可得多關照關照我們啊。” 可沒過幾天,我騎著電動車去地里干活,路上碰到了趙叔,他卻只是淡淡地瞥了我一眼,連個招呼都沒打。這前后的差別,簡直讓人寒心。
這些勢利眼暴發戶,當他們突然對你熱情打招呼的時候,你可得留個心眼,因為他們大概率是有所求。不是想找你借錢,就是想讓你幫他們辦點什么事。就像我上次回老家,趙叔突然特別熱情地拉著我聊天,說了一大堆客套話。我心里就納悶,平時他都不怎么搭理我,今天這是怎么了?果不其然,聊了沒幾句,他就開始說自己兒子想在城里找個好工作,問我有沒有認識的人能幫忙。
在和這類人相處的時候,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,不要被他們的表面熱情所迷惑。不要因為他們的奉承就沾沾自喜,也不要因為他們的冷漠就自怨自艾。我們要明白,他們對待人的態度完全取決于利益,這種人不值得我們真心交往。要是他們找你幫忙,而你又不想幫,那就找個合理的借口委婉拒絕,比如 “我最近也忙得焦頭爛額,實在是有心無力”。要是他們在你面前炫耀自己的財富,你就左耳進右耳出,隨便應付幾句就行,別讓他們影響到你的心情。總之,和這類人保持一定的距離,才是明智之舉。
三、雙面人精——表面笑嘻嘻背后捅刀子
在農村的人際關系中,還有一類人讓人防不勝防,那就是 “雙面人精”。這類人堪稱演技派,當面一套,背后一套,就像川劇里的變臉,讓人捉摸不透。他們最擅長的就是偽裝,表面上和你稱兄道弟,熱情得不得了,可一轉身,就可能在背后給你使絆子,完全不顧及你們之間的情誼。
記得有一次,村里舉辦農產品展銷會,大家都想把自家的農產品賣個好價錢。我精心準備了一些自家種的有機蔬菜,滿心期待著能有個好收成。展銷會上,同村的老王看到我的蔬菜,滿臉笑容地走過來,不停地夸贊:“喲,你家這蔬菜種得可真好啊,一看就知道是用心種的,肯定能賣個好價錢!” 我聽了心里美滋滋的,還把他當成了知心朋友,和他分享了一些種植經驗。
可沒想到,過了一會兒,我就聽到旁邊有人在小聲議論:“你看那個人,還說自己種的是有機蔬菜,我看也就那樣,說不定是打了很多農藥的,只是為了賣個高價才這么說。” 我仔細一聽,這聲音竟然是老王的。當時我心里別提多氣憤了,沒想到他當面夸我,背后卻在詆毀我。
后來我才知道,老王也帶了自家的蔬菜來展銷,他是怕我的蔬菜賣得比他好,所以才故意在背后說我的壞話,想影響我的生意。從那以后,我就對老王這種 “雙面人精” 有了防備。
這些 “雙面人精” 還有一個特點,就是特別喜歡打聽別人的隱私。他們會裝作一副很關心你的樣子,問東問西,一旦從你嘴里套出了什么有用的信息,就會拿去到處宣揚,完全不顧及你的感受。而且,他們在調解矛盾的時候,也總是看似公正,實則拉偏架。比如,村里的兩戶人家因為土地邊界的問題發生了爭執,找他們來調解。他們表面上說得頭頭是道,好像很公平公正,但實際上卻在偏袒其中一方,導致矛盾不但沒有解決,反而越來越激烈。
還有,當你遇到困難,正處于失意的時候,他們還會假惺惺地來 “安慰” 你,說什么 “誰讓你當初不聽我的”,看似是在關心你,實際上是在炫耀自己的先見之明,給你心里添堵。就像我有個朋友,之前想在村里開個小商店,找 “雙面人精” 老張商量。老張當時信誓旦旦地說這個想法不錯,還鼓勵朋友大膽去做。可當朋友的商店因為一些原因經營不善的時候,老張卻跑過來對朋友說:“我早就說過,在村里開商店沒那么容易,你就是不聽我的,現在好了吧。” 朋友聽了這話,心里別提多難受了。
和這類 “雙面人精” 相處,真的要時刻保持警惕。不要被他們的表面熱情所迷惑,也不要輕易相信他們的話。平時和他們交流的時候,盡量只說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,不要透露自己的隱私和真實想法。要是發現他們在背后說你的壞話,也不要和他們大吵大鬧,那樣只會讓自己更加生氣,還可能會讓矛盾升級。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冷靜,用事實來證明他們的話是錯誤的,讓大家看清他們的真面目。要是實在無法忍受他們的行為,那就果斷遠離他們,不要讓他們影響到你的生活和心情。畢竟,我們的生活不需要這樣的 “雙面人精” 來添亂。
四、杠精專業戶——為抬杠而生的 "村頭哲學家"
在農村,還有一類人,堪稱 “村頭哲學家”,不過他們的 “哲學” 不是用來啟迪智慧,而是用來抬杠的。這類人把抬杠當成了終身事業,一天不抬杠就渾身難受。不管是家長里短,還是國家大事,他們都能杠上三天三夜,而且還總能找到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角度來反駁你,讓人懷疑他們是不是專門學過 “抬杠學”。
就說今年夏天吧,雨水特別多,村里的莊稼都被淹了不少。大家聚在一起討論的時候,都在抱怨這天氣太糟糕了,影響了收成。可這時,村里的杠精李大爺卻站出來說:“這雨水多怎么就不好了?你們就只看到眼前這點損失,怎么不想想,這雨水多了,地里的墑情好了,明年的莊稼說不定長得更好呢!” 大家一聽,都覺得他這話有點強詞奪理。明明今年的損失就在眼前,他卻非要扯到明年去,這不是抬杠是什么?
還有一次,村里的王大哥買了一輛新摩托車,騎回來的時候,大家都圍過去看,紛紛夸贊車子漂亮。可李大爺又開始杠上了:“這有什么好的,摩托車再漂亮能比得上汽車嗎?你看人家隔壁村的張二,都開上小轎車了,你這摩托車還是差了點意思。” 王大哥聽了,心里很不舒服,本來高高興興買了新車,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喜悅,結果被李大爺這么一杠,心情一下子就變得糟糕透頂。
這些杠精們還有一個特點,就是喜歡用反問句來懟人,好像這樣就能顯得他們很有理似的。你說東,他偏要說西;你說黑,他偏要說白。而且,他們還特別喜歡翻舊賬,不管什么時候,只要你和他們意見不合,他們就會把你以前的一些小錯誤拿出來說,以此來證明你說的話不可信。比如,你說今年的西瓜比去年甜,他就會說:“你去年還說西瓜不甜呢,現在又說甜,你到底懂不懂啊?”
他們的杠還不分場合,不管是在熱鬧的集市上,還是在嚴肅的葬禮上,只要有人說話,他們就忍不住要插上一嘴,非要把別人的話給駁倒不可。他們似乎永遠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,覺得自己才是真理的掌握者,別人說什么都是錯的。而且,他們還很喜歡炫耀自己的 “博學”,明明對很多事情一知半解,卻非要裝作很懂的樣子,在別人面前高談闊論。
和這類杠精打交道,真的是讓人頭疼不已。你要是和他們爭論吧,他們能和你從白天杠到晚上,而且還不會覺得累;你要是不理他們吧,他們又會覺得你理虧,更加變本加厲地杠你。所以,最好的辦法就是盡量避免和他們接觸,要是實在躲不開,就左耳進右耳出,不要把他們的話放在心上。畢竟,和一個永遠都叫不醒的 “裝睡” 的人爭論,是沒有任何意義的。
五、吸血寄生蟲——專吃 "人情飯" 的 "白嫖黨"
在農村,還有一種人,堪稱 “人情吸血鬼”,專吃 “人情飯”,我們不妨稱他們為 “白嫖黨”。這類人把占便宜當成了生存技能,從借農具到蹭酒席,能用 “鄉情” 綁架絕不用現金,仿佛整個村子都是他們家的提款機和免費食堂 。他們的人生格言就是 “親戚不就是用來麻煩的嗎?”,不管大事小事,只要能不花錢,就絕不掏一分錢。
就說借農具這事兒吧,他們總是理直氣壯地找你借,還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。你要是不借,他們就會說你小氣,不夠意思。而且,他們借了之后還不珍惜,經常把你的農具弄得破破爛爛的,也不歸還。有一次,村里的王二哥找我借鋤頭,我看在鄉里鄉親的份上,就借給他了。結果,過了好幾個月,他都沒有還的意思。我去問他要,他才慢悠悠地從角落里把鋤頭拿出來,我一看,那鋤頭已經銹跡斑斑,手柄也斷了。我心里那個氣啊,這可是我新買的鋤頭,就被他這樣給糟蹋了。
還有更過分的,他們借農具的時候,還要求你押個等價物品。比如說,他們借你的噴霧器,卻要你押個差不多價值的水桶。這簡直就是無理取鬧,哪有這樣借東西的?他們還美其名曰:“這樣我心里踏實,萬一弄壞了,我也好賠你。” 可實際上,他們弄壞了東西,根本就不會賠,最后吃虧的還是你。
除了借農具,他們在酒席隨禮上也盡顯 “白嫖” 本色。每次村里辦酒席,他們總是第一個到場,最后一個離開,吃得比誰都多,喝得比誰都醉。可到了隨禮的時候,他們就開始裝糊涂了。要么隨禮的錢少得可憐,要么就干脆找各種借口不隨禮。有一次,我家辦酒席,邀請了村里的李嬸。李嬸來的時候,兩手空空,連個紅包都沒帶。我心里就犯嘀咕,這李嬸怎么回事啊?結果,吃飯的時候,她比誰都積極,還不停地抱怨菜不好,酒不夠。我真是氣不打一處來,你不隨禮也就算了,還這么挑剔,這不是來白吃白喝的嗎?
更讓人無語的是,他們隨禮后還會立即記賬,心里盤算著什么時候能把這份禮 “吃” 回來。要是下次你家有喜事,他們就會帶著家人一起過來,還會把七大姑八大姨都叫來,說是來幫忙,實際上就是來蹭吃蹭喝的。他們的目的很簡單,就是要把之前隨出去的禮都賺回來,甚至還要多賺一些。
當你拒絕他們的不合理要求,或者對他們的行為表示不滿時,他們還會反咬一口,說你 “就你家有錢”,言外之意就是你應該無條件地幫助他們。這時候,我們可不能被他們的話給唬住,要馬上哭窮,比如 “我家娃學費還沒湊齊呢”,讓他們知道我們也不容易,別想再從我們這里占到便宜。
有一次,村里的張大爺找我借錢,說是要給孫子買奶粉。我知道張大爺家的情況,他的兒子兒媳都在外面打工,每個月都會給他寄錢,根本就不缺錢。我就拒絕了他,結果他馬上就說:“就你家有錢,借我點怎么了?你這孩子怎么這么小氣。” 我一聽,心里就火了,我馬上說:“張大爺,您可別這么說。我家的情況您又不是不知道,我這一年到頭在地里忙活,也掙不了幾個錢。我家娃馬上就要上大學了,學費還沒湊齊呢,我正發愁呢。您要是真有困難,我肯定會幫您,可您這情況,我實在是無能為力啊。” 張大爺聽我這么說,也不好再說什么了,只好灰溜溜地走了。
這些 “白嫖黨” 的行為,不僅讓我們的經濟受到了損失,也讓我們的感情受到了傷害。他們把鄉情當成了占便宜的工具,把親戚朋友當成了免費的勞動力和提款機。和他們相處,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,不要被他們的表面熱情所迷惑。一旦發現他們有 “白嫖” 的跡象,就要果斷拒絕,不要讓他們得逞。畢竟,我們的錢和東西都是辛辛苦苦掙來的,不是用來給他們揮霍的。我們要學會保護自己的利益,不要讓這些 “吸血寄生蟲” 吸干我們的血。
注意:遠離不是冷漠,而是自保
農村是熟人社會,但熟人不等于好人。在農村生活,我們要學會識別這些 “危險分子”,遠離他們,這不是讓你變得冷漠,而是為了守護自己的生活安寧 。下面這些生存法則,你可得牢記在心。
和上面這些人相處時,我們要保持 “點頭之交” 的社交距離,見面打個招呼就行,別深交。比如,遇到 “長舌八卦王”,你可以笑著點點頭,簡單寒暄幾句,然后找個借口離開,別讓他們有機會和你聊太久,以免被卷入他們的八卦圈子。要是碰上 “勢利眼暴發戶”,他們熱情打招呼時,你也禮貌回應,但別被他們的態度左右,保持自己的分寸。
當面臨重要決定,比如要不要借錢給別人、要不要參與某個項目時,只跟家人商量。因為家人是真正關心你的人,他們會從你的利益出發,給你最中肯的建議。而那些 “雙面人精”“杠精專業戶”,他們可能會出于自己的目的,給你一些誤導性的意見,讓你陷入困境。就像你打算在村里開個小店,要是問 “杠精專業戶” 的意見,他們肯定會找出一堆理由來反對你,打擊你的積極性,讓你猶豫不決。
學會用 “我問問我家老頭子” 當擋箭牌,這是個很實用的拒絕技巧。當 “吸血寄生蟲” 找你借東西或者提出不合理要求時,你就可以這么說,讓他們知道你做不了主,需要和家人商量,這樣既能避免直接拒絕帶來的尷尬,又能讓他們知難而退。
定期清理微信里只點贊不互動的 “僵尸好友”。在農村,大家的微信好友很多都是村里的熟人,但有些只是躺在好友列表里,從來沒有真正的交流。這些 “僵尸好友” 不僅占用你的好友名額,還可能在你發朋友圈時,給你帶來不必要的麻煩。比如,你發了一條關于自己家里喜事的朋友圈,那些 “長舌八卦王” 可能會通過這條朋友圈,挖掘出更多八卦素材,到處宣揚。所以,定期清理這些 “僵尸好友”,能讓你的社交圈子更加純凈,減少不必要的麻煩。
真正的好鄰居,會在你家屋頂漏雨時主動遞梯子,而不是在你家辦喜事時偷偷數禮金。在農村,我們要珍惜那些真正對我們好的人,遠離那些只會給我們帶來麻煩的人,這樣才能過上安寧、幸福的生活。